泸州市乡村女能人事迹展播 丨崔象平:“金山银山”不用向外寻找

来源:川南网 作者:泸州市妇联 发表时间:2024-09-02 09:41

 
   从2013年在一方小水畦种植再生稻开始,十多年来,崔象平经历着在“保持平庸的全面性”和“力求突破的鲜明性”之间不断抉择的过程,“我与再生稻更像是在角力,踏错一步便会颗粒无收,这让我时常陷入迷思。”然而,走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她,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思量,扛着肩上的重担向前,像一头倔强的水牛。
 
   弃商从农,方圆寻找致富出路
 

 
   崔象平原是一名药师,有着稳定的年薪和小富即安的想法。十年前的春节,本抱持着同丈夫回乡省亲过个热闹年的念头,结果到了村里,她却发现大片的土地撂荒搁置,平野沃畦成了荒地野岭,一片衰败的景象。
 
   “泸县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县,因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太多,家乡的地大抵撂荒。良田生野草,青山渐荒芜,我想要扭转这个局面,让家乡的田地重新焕发生机。”本来“躺平”的崔象平提起干劲,多方了解,实地考察后发现可以“水稻+油菜+高粱”轮作为主,建立粮油生产基地和酒类原料生产基地。
 
   “我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要为家乡做点事情。”崔象平回忆,当她决定舍弃稳定工作回乡垦荒时,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能理解,“他们希望我考虑清楚,但我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那年6月,泸县兆雅镇大石村,梅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崔象平开始种植再生稻。
 
   披荆斩棘,执着坚持终至成功
 

 
   成功之路,向来都是布满荆棘和泪水的。创业初期,面对土地租赁、种植技术缺乏,种植投入成本估计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崔象平彷徨过,也被家人质疑过,但是她有始终保持一股坚持不懈、干劲执着的精气神。
 
   从最初流转土地100余亩到如今的500余亩,并托管土地超过5000亩,从注册成员5人发展到102人,从农机具匮乏到现在拥有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还田机、收割机、中大型无人机等水、陆、空各类机械设备。主要以优质水稻、水稻制种、油菜、高粱、大豆生产为重点,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目前覆盖重点范围涉及30余个村,2个省级园区、8个合作社、6个农场,以及泸州老窖、郎酒等原料生产基地,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金山银山”,就在家乡田间地头
 

 
   经过几年的努力,崔象平的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的规模,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开展耕、种、防、收、烘干、加工等综合服务,培养了一批耕地、机械化种植、收割农机手、植保无人机飞行员(操作手)等先进作业手段,实现了为农户和大户提供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得到广大村民和种植大户的高度认可,每当提起崔象平这个人,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
 
   “崔老板一直让我们将在外面打工的家人叫回来,跟他们安排工作,一起发展农业。以前我不敢说,现在,我可以说我们村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低。”村民周德寿说,今年,他会让在外务工的孩子回乡,跟着崔象平一起,把再生稻产业做大做强。

   (泸州市妇联 供稿)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