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寒风凛冽,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于小兵的养鸡场里却很热闹,5000多只公鸡在山间空地、树林里追逐觅食,鸡鸣声彼此起伏。“目前,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把现有产业做强做优,扶持一批种养大户,通过示范带动,辐射所有农户,尽快实现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过渡。”太和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罗朝刚说。
太和村地处泸州、宜宾两市交界岩区,是省级贫困村,经过扶贫攻坚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太和村于2016年整村脱贫,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通村公路、产业路四通八达,产业基地、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藤椒、翠红李、茶叶、林下鸡等产业蓬勃兴起。“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已具雏形。
脱贫户家家有产业
以前,脱贫户宗国华从来没想过,自己一家人会靠着一片小茶叶脱贫,更没想到自己还能因为种茶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除草、修枝、施肥、研究手工制茶技艺……今年冬天,宗国华的作息大多围着这片“金叶子”转,靠种茶年收入近10万,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种花椒、种李子、养鸡养兔养鹅……像宗国华一样,在基地和专合社的引领下,太和村脱贫户家家都有致富产业。“实现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变,产业是关键。”罗朝刚说,太和村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采取“基地+专合社+农户”示范带动脱贫户发展产业。
通村通组公路、农网改造、小农水、产业便道等基础设的完善,产业发展更有“底气”。带着技术、资金回乡创业的村民多起来。太和村对返乡创业村民“一路绿灯”,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村民杨忠琼是一名党员,返乡后创建了“佰亿家庭农场”,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协调下帮助下,流转土地先后建起200亩李子基地,50亩青蛙养殖基地和林下鸡养殖基地,存栏林下鸡5000多羽,28户脱贫户土地流转收入和在基地务工收入实现稳步脱贫。
目前,太和村已栽种茶叶1000亩、藤椒1000亩、李子1000亩、柑橘1000亩、八月瓜200亩,形成社社有产业基地、脱贫户户户有产业的巩固脱贫成效格局。据测算,相关产业盛产后,脱贫户户均纯收入将增收3000元以上。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这是明年结藤椒的芽苞,大家管理椒树时,一定要保护好这些芽苞,芽苞剪掉了就会影响明年花椒产量。”在太和村花椒基地,太和村村干部马祖全正在培训村民管理花椒树。
整合扶贫、产业项目等资金,太和村先后建起藤椒、茶园、柑橘等基地,通过招商引进业主,将基地承包给业主经营,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产业发展。“太和村与有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业主结成产业联盟,既能起到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还能增加村集体公司的经济收入。”罗朝刚说,太和村日照时间长,土质肥沃,藤椒麻味素含量高,藤椒品质好,在市场上深受青睐。当前,我们利用产业项目资金正在建设冻库和烘房,解决产品销售、储存问题。
据悉,太和村先后与4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引进2家企业落户、培育致富带头人7人、引导农户成立2个专合社和1个市级家庭农场。这些农业公司入驻,带动农户自建产业基地2000余亩,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发家致富的路子不断拓宽,2019年,村集体公司资产达220万元,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年利润达10万元以上。
文明新风拂乡村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漂亮整洁的民居,公路有人清扫,路边还有垃圾桶和简易垃圾棚……这几年,太和村的变化太大了。”村民欧秀中丹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心里充满自豪。
太和村的变化得益于文明乡风建设和基层综合治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太和村将自治与法治、德治相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凝聚民力民智,修订完善《太和村社党员干部行为准则》《太和村村规民约》等制度,在村务公开栏等醒目位置广而告之,建立奖惩、监督等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建立公序良俗;由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组成“法律明白人”队伍,大力宣传《民法典》等和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引导村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持续树牢法治信仰;开展“好家庭”“产业标兵”等评先表扬活动,积极引导村民以德为先、以礼待人,把“以德治村”融入点滴生活,以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革除陋习、移风易俗,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太和村乡村治理的美好图景,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渐次展开。
文/图:赵康明 杨桃(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