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行走在纳溪区广袤田野间,忙碌的农户和绿色的稻田,构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纳溪区坚持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4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年均增长1.2%,牢牢守住了“全省产粮大县”这块金字招牌,先后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单位”,连续三年获评“四川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区)”。 紧扣“高”字 现代化种粮变现实 一块块老农田变成了肥沃良田,一道道土沟变成了标准排灌渠,一条条机耕道直通田间地头……如今,“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通畅”的高标准农田在纳溪区已现雏形。 丰乐镇五里村的高标准农田(廖胜春 摄) 纳溪区共有45.8万亩耕地,包含38.75万亩基本农田,是我省水稻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纳溪区高站位系统规划、高起点整体推进,区农业农村局会同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科学设定项目区,合理进行工程布局,精心编制《泸州市纳溪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成立“纳溪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统一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同时,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等管理制度,推行“专业监理+业主+群众监督+监督部门”的四位一体质量监管机制,确保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纳溪区不断健全建管机制,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做到“建、管、用”并举,确保良田粮用,项目建设长期发挥效益。 “2019以来,我们共计整治山坪塘34座、小型拦河坝1座、新建小型集雨设施(蓄水池或囤水田)115口、新建和整治明渠36.99公里、新建和整治田间道路88.84公里。”区农业农村局项目统筹股副股长丁一波说,紧扣“高”字,纳溪区一步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蓝图变为了生动现实。 化整为零 “三跑田”变“良田”
“我们村周边的耕地少,地又散,不但种地难,收入还低。自去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水泥路、排灌渠都修到了田地里,田连成片,农机直接开到地里,种植粮食省力又方便。”谈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惠时,上马镇桐梓村村民余万芬十分感慨。她告诉记者,基础设施改善后,不少种植大户主动找上门租地种粮。
桐梓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一直以来都是看天播种,靠天收粮……这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2020年,桐梓村启动建设了6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涵盖土壤改良、灌溉管道铺设、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等多个方面。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桐梓村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了“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化操作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区农业农村局项目统筹股副股长欧海龙道出其好处,相比普通农田,高标准农田平整后利于农机耕作,能深度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提档升级 大田成增收“香馍馍”
2022年,纳溪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古安街”“护国天仙”“丰乐”“合面”4个标段、6个镇(街道),整理面积4.2万亩。
为了不误大春作物栽插,纳溪区采取挂图作战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同时,聘请专家、抽调专业人才组建技术保障队伍,做到专班专人,确保项目质量。目前,保障春耕的格田整理、渠道修建等工程已100%完成,后续的机耕道、生产便道、护岸等工程将于7月完工。
丰乐镇中华村已经完成田面工程建设的部分农田(陈雨 摄)
栽种立夏秧,稻谷满粮仓。在耕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后,不少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回乡,重新吃上了“种田饭”。
“我原有零散田10多亩,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成了方便耕种的大片农田。”何大全是打古镇双桂村人,一直在福建厦门打工。今年春节回家,他看到村里的农田得到了大面积改造,便决定留下来建设家乡。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不仅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其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也会增强,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铁森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解放农村劳动力,转型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文/图:曾臻 赵康明(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