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泸州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市民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可以发现:如今的主城区,已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其主要原因在于泸州市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梯田状的海绵设施可以将雨水变废为宝,还可调节小区微气候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始终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生态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印发实施了《泸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出台了《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在主城区范围内全面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考核成绩在15个省级试点城市中分别排名第三(2016年度)、第二(2017年度)、第一(2018年度),2019年在省住建厅作经验交流推广。
施妙手 变废为宝
据介绍,这是海绵系统中的消能池。这个项目也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典型。由于地形原因,很多项目不能靠水景调蓄,而该项目因地制宜,利用建筑物周围面积较大的绿地系统,收纳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径流雨水,达到了调蓄雨水的目的。它主要通过降低绿地系统标高,让道路和屋面汇流的雨水通过消能池等,引导雨水进入绿地系统,最后绿地系统渗透、滞留雨水达到饱和后,超量的雨水最后外排进入市政雨水管网,以补充和节约绿地灌溉用水。 在渔子溪生态公园的一片绿地中,一根约3米高的金属柱上,安装着一套方形监测设备。 渔子溪生态公园 据介绍,这是海绵系统中的“流量浊度计”。公园周围的绿地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小海绵设施,渗透、滞蓄周围道路地块径流雨水,净化后的雨水溢流进入渔子溪湖体,以保护水体水质。在下沉式绿地的雨水进出口位置,安装流量计、浊度计,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初期雨水污染处理和雨水径流控制率,评判海绵设施建设效果。 解难题 增强城市“弹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容易给城市带来“大雨看海”、水体黑臭等“城市病”问题。对此,泸州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措施解难题,在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产生、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降低排水强度,以减少面源污染、降低城市内涝等,增强了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的“弹性”。“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共实施: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泸州住建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