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长江之水,享瓜果之福的泸州合江县,有着吃“早豆花”,“喝早酒”的习俗。这个早,从天刚微微亮始,不论是县城、乡镇上的小馆子,甚至是农人家里,摆上三两木桌子,长条的木凳子上就会陆陆续续坐满来“早吃”的客。一碗豆花、一杯小酒、一碟蘸水,合江人新的一天就在清洌、微醺、鲜辣的胶着中拉开序幕了。 老顾客、老熟人、老地方,天天如此地熟,只需叫一声“老板,老规矩!”自是有热情的应和与之共振,有人会舀豆花、端白酒上桌。
豆花要大块地夹,筷子从碗中轻轻一挑,白嫩的豆花裹在圆筷头周围,迅速蘸上料碟,早客不着急着入口,用手微微抖一抖,趁着豆花韧性的欲落将落间,才满足地送入嘴中。顷刻间,口腔细胞中浸满了辣的、鲜的、涩的、甜的、香的各种滋味,漫漫纠缠在一起,顺着火辣辣小酒清理过的食道壁应景而下,那么一吞咽,忽地全身通透起来,有劲儿似藤蔓一样开始缓缓攀沿而上,逐步抵达神经末梢,肢体各处,早客的美好一天,从一碗一杯一碟中清醒过来,神气盎然!
四川豆花制作,一般由选豆、浸泡、磨豆浆、烧豆浆、滤豆浆、点豆花、压豆花、煮豆花、划豆花九道程序构成。选新鲜豆子最好,豆腐成型后有种浅绿的隐约美。浸泡用冷水,十二个时辰以上为佳,用石磨子推磨的浆最是自然,而城镇中受工具的限制多采用机器打磨,因而破坏掉了一些原浆的醇厚,对味道有细微影响。清代诗人尤自芳诗道:“波涌莲花玉液凝,氤氲疑是白云蒸。”这一句话十四个字将烧浆、滤浆、点浆全过程描述得详细尽然。烧熟后的豆浆经石膏或卤水点制后凝固成豆花(因前者而成的豆花称为南豆花,后者称谓北豆花),再用竹篾制的筲箕慢慢地轻压豆花,使之有弹性、韧劲,最后用刀具规则地将豆花分割成无数方阵,一锅热腾腾的豆花就这样出锅了。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