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不到0.3毫米 术中磁共振验证下帕金森DBS手术完成

来源:川南网 作者:郭慧琳 梁婷 发表时间:2023-05-22 10:09
   5月18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术中磁共振验证下ROSA机器人(备注:ROSA是新一代多功能机器人应用平台,它将术前计划软件、专利的导航追踪功能及机器人辅助器械定位和操作系统、可提供触觉反馈整合于一体,是神经外科精准植入类手术和复杂器械操作机器人技术的代表)DBS(备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患者。
 


 
   “刚到医院时,王先生(化名)是坐着轮椅来的,四肢僵硬抖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专业组主治医生龚飞龙说,“王先生(化名)今年58岁,家住在云南威信,患帕金森氏病快8年。由于患病导致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情绪较低落,在医院时也不愿和家人及医生交流。”
 


帕金森氏病由花生米大小的细胞控制
手术精度要求高
 
   王先生(化名)被推进手术室后,在ROSA机器人引导下,将2根1.5mm直径脑深部刺激电极顺利植入患者脑内花生米大小的神经核团内。但在通过常规术中电生理监测验证位置精准度的环节,患者左侧(第二侧)核团没有接收到明确的电生理信号。

   “没收到电生理信号就有可能是电极植入核团的位置存在偏差。”龚医生说,“帕金森DBS手术最难的就是要精准,精确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据龚飞龙介绍,DBS电极触点长度均为0.5mm,共4个触点,间距0.5mm,总长度3.5mm。帕金森DBS手术就是把这3.5mm的电极精准的放入花生米大小的脑细胞正中心,大小约4—6mm,只允许有0.5mm的误差。以前类似的手术,均需进行术中电生理监测来判断位置准确性。花生米大小的这团脑细胞被称为“核团”,分泌的多巴胺减少导致患上帕金森氏病;帕金森DBS手术,就是通过电刺激让这部分脑细胞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达到改善帕金森症状的目的。

   眼看没有接收到信号,龚飞龙等人将患者转移到只有一墙之隔的术中磁共振检查室内,里面置放着西南医大附院最新引进的术中核磁共振。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先生(化名)进入检查室时,磁共振室的机器早已运转起来,就是为了患者在术中需要时,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服务。
 


术中进行磁共振
电极触点与“十字架”精准对接

   王先生(化名)及其身上经反复确认过的无磁化仪器,被一同送进术中磁共振扫描舱,麻醉团队随时监测呼吸机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7分钟后,与术中磁共振器相连的电脑显示器上,呈现出患者颅内手术区域的磁共振影像。在ROSA机器人引导下,植入的双侧电极提示的黑色小圆点,与手术前计划的核团靶点两个“十字架”看上去几乎重合,意味着手术已经成功。
 

 
   龚飞龙说:“对于DBS这类精度要求高的手术,术中核磁共振相比术中电生理监测呈现的脑电波图,更清晰、更直观,可以说是主刀医生的‘定心丸’。”
 
   为了缓解微弱神经细胞损伤对疗效的影响,患者需恢复3-4个星期后,才将DBS机器打开。程控医生通过无线蓝牙程控器对患者体内的电极触点参数进行调整,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当参数调配到最好状态时,患者的行动恢复到接近正常人。
 

 
   让团队惊喜的是,此次DBS手术电极位置与术前预设核团位置,误差不到0.3mm。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术前对术中核磁共振仪器进行了3轮测试,其中一次是龚飞龙“全副武装”上“振”,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后,才放心让患者进行术中磁共振。
 
   此次术中磁共振治疗验证下ROSA机器人DBS治疗帕金森氏病患者让功能神经组尝到了“甜头”。龚医生说:“在接下来的治疗中,该手段将替代电生理监测,提高治疗的质效。同时,针对帕金森氏病DBS这类手术精度要求较高的手术,也是一种是较好的方式。”

术中磁共振为最大安全范围切除颅内肿瘤
提供可视化保障

   同一天,西南医大附院还开展了两台脑肿瘤手术,也通过术中磁共振验证取得圆满成功。
 
   脑肿瘤手术与磁共振不是第一次“合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胶质瘤、侧后颅底-中线肿瘤、周围神经疾病专业组主治医师李慎杰在此次手术中主要负责术前准备、参与手术预案的讨论,术中患者做磁共振时,协助其转运。
 
   “术中磁共振成像改变了以往仅依靠医生经验来评价术中情况,术中可即刻做磁共振了解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肿瘤残余及重要功能区保留情况,提高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李慎杰从7个方面总结了术中磁共振成像让他觉得变化最大的地方。
 

 
   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提高肿瘤切除率;术中脑功能成像,有助于降低术后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植入等手术提供实时引导和精确定位;术中及时发现某些隐匿或早期并发症,如脑缺血及出血等;术中发生的解剖结构位移可实时得到监测,防止损伤正常组织;提供的影像学信息超越了直视的范围,并可提供三维空间以利手术;减少CT或造影带来的射线照射的危害。 
 
   术中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对医生而言,说得上是一层保护膜,让医生在最大安全范围切除颅内肿瘤提供保障,提高肿瘤全切率,术后功能保留率。对患者来说是术中“特效药”,提高脑肿瘤患者,尤其是脑恶性肿瘤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江涌在开机仪式上表示,医院术中磁共振这一新设备的顺利投用,能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进行脑部成像,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在开颅手术过程中脑位移和肿瘤残留情况。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和选择最佳手术方案,为神经外科医生更好地治疗脑肿瘤、血管畸形等颅内病变疾病提供先进的辅助手段。医院相关科室将充分利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契机,着力提升医院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同时也将不断挖掘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性和资源潜力,开创医院医学科研、临床科研新前景,提升疑难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负担。

   文:郭慧琳 图:梁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