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涛:手术越做越“小”,患者越来越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来源:川南网 作者:路霞 陈猛 发表时间:2023-06-12 10:16
   一台开胸手术,往往需要历经无数风险:患者全麻后不能自主呼吸,造成肺脏萎缩;稍有不慎就会伤及对胸腔内的大血管、神经,导致大出血;术后胸腔感染,引起各种并发症……面对各种“雷区”,医学界戏称胸外科为“凶外科”。
 
   如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早已拥有了微创手术、“无管”胸腔镜手术等先进治疗技术,做胸外科手术时不再需要“开胸破膛”,甚至不需要插管。在大幅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蒲江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从医27载一直扎根胸外科领域,对于“手术越做越小”的历史,他不仅是见证者、亲历者,还是开拓者。
 
   为减轻患者痛苦
 
   他外出学习带回新技术
 
   蒲江涛与“医”的缘分,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结下了。
 
   “我的祖母、外公都是患癌症去世的。”蒲江涛说,两位老人临终前在病床上饱受折磨的场景,他久久不能回答心中的一个疑问:“像祖母、外公这样的老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1991年高考前夕,蒲江涛放弃了“工程师梦”,在志愿表上毅然填写“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在大学的五年里,我几乎每年都拿甲等奖学金。”最终,他选择留在泸州,因为在这里,他可以到梦寐以求的胸心外科(过去,胸外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合并为一个科室)当医生。
 

 
   胸心外科手术多半是大手术,需要在胸腔内操作,因与心、肺、气管、大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靠近,医生在台上“浴血奋战”常常超过10个小时。但蒲江涛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唯一让我感到揪心的是,许多患者在术后会发出疼痛难受的惨叫声,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有一种可以减轻他们痛苦的新技术,该有多好啊!”
 

 
   机会在2004年出现,那年,蒲江涛考取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研究生。“当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在开展胸外科微创手术,华西作为西部医院的‘龙头老大’,估计很快也会引进。”
 
   在华西读研的三年里,“每天从早到晚跟着老师做手术、做课题,那时硕士研究生很少,每位学生身上的担子都很重。”蒲江涛回忆道,晚上十一二点回宿舍是常事,往往刚泡上一碗方便面,就倒在椅子上酣然入睡了,醒来后发现面条早已冰冷……
 

 
   活到老学到老
 
   在治病“减痛”路上不断前行
 
   2007年,蒲江涛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当他把“前景无限”的微创技术带回医院时,现实却不如人意。“当时,整个川南地区还没有用微创技术做胸腔手术的先例。”
 

 
   “只听说胆结石这类小手术可以做微创,肺叶切除也能做?少麻我,请你说实话,我父亲的肺癌是不是没救了?”患者家属质疑。
 
   “开个小孔就能做手术,里面的肿瘤那么大,仅靠两三个不足2公分的小孔能清除干净?不可能哦!”即便是一些外科医生,也表示难以理解。
 
   不知道解释了多少次,才有个别“胆大”的患者表示愿意“试一试”。当其它患者看到了实效后,纷纷主动要求做“微创”。令蒲江涛感到欣慰的是,科室里的不少医生,也开始主动学习微创技术。
 

 
   尝到新技术“甜头”的蒲江涛,加快了学习的脚步,飞北京、下广州深圳、赴上海……紧紧抓住每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2015年,蒲江涛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与他一同去的,还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医生。这一次,他又把世界先进的“无管”胸腔镜技术带来忠山。随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了“无管”胸腔镜手术,进入到“无管时代”,病人的痛苦更小,恢复时间更快。
 

 
   “顶着朝霞上岗,披着星光回家。”对蒲江涛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从业的27年里,平均每天5-8台手术,经他救治的病人已有上万人之多,手术台已经成为他骨血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蒲江涛说,既然选择学医,就要终身抱定‘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只要能救治病人,不断减轻他们的痛苦,医生再苦再累也值得。 

   文:路霞 陈猛 图:受访者提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